| 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 1 | 13:30-13:42 | ACL保残重建的手术技巧 | 白伦浩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 
| 2 | 13:42-13:54 | 前交叉韧带损伤轴移试验分度及意义 | 王雪松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 | 
| 3 | 13:54-14:06 | 越顶加前外侧重建—前交叉韧带失效翻修的新选择 | 王卫明 |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 
| 4 | 14:06-14:18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4”字位下股骨骨道的制备 | 吕松岑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 5 | 14:18-14:30 | 前交叉韧带超强重建体系的构建 | 赵金忠 |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 
| 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 1 | 15:05-15:17 | 精准与个性化医疗在膝损伤治疗中的认识 | 杨 柳 | 重庆市人民医院 | 
| 2 | 15:17-15:29 | 关节软骨与衰老 | 武淑芳 |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3 | 15:29-15:41 | 硫代谢与软骨发育及稳态维持 | 杨 柳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 
| 4 | 15:41-15:53 | 股骨踝间窝狭窄与前交叉韧带损伤 | 尹战海 |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5 | 15:53-16:05 | 膝关节后内侧结构损伤治疗体会 | 陈志荣 |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 
| 6 | 16:05-16:15 | 讨论 | ||
| 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 1 | 16:15-16:21 | 前交叉韧带重建围术期静脉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减少术后关节内出血的疗效对比 | 马 瑞 |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 2 | 16:21-16:27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全内双束重建 | 王少杰 |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 3 | 16:27-16:33 | 关节镜下髌股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胫骨结节移位治疗髌股疾患的十年随访研究 | 吴长坤 | 潍坊市人民医院 | 
| 4 | 16:33-16:39 | 三联疗法治疗成人髌骨习惯性脱位的疗效分析 | 王岩峰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5 | 16:39-16:45 | 股骨胫骨角与髌骨胫骨角在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 李 曾 | 广东省人民医院 | 
| 6 | 16:45-16:51 | 应用Transtibial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经验分享 | 潘海乐 |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 编号 | 时间 | 题目 | 讲者 | 单位 | 
|---|---|---|---|---|
| 1 | 16:51-16:57 | 单束和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胫股关节相对位置的简化MRI临床评估方案 | 毛子木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 
| 2 | 16:57-17:03 | 微骨折vs I型胶原蛋白基质植入vs自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对比研究 | 李梦远 | 广东省人民医院 | 
| 3 | 17:03-17:09 | 人工合成材料(Fiber Tape)在MPFL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 | 肖文峰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 
| 4 | 17:09-17:15 | 后软骨缘顶点辅助定位器进行前交叉韧带I.D.E.A.L股骨骨道定位 | 史尉利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 5 | 17:15-17:21 | 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联合前外侧结构加强的在体运动学效应 | 陈杰波 |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 
| 6 | 17:21-17:27 | 多西环素通过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影响前交叉韧带断裂后创伤性骨关节炎的进展 | 张雪莹 |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 
| 7 | 17:27-17:33 | 单束或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平台骨密度的变化:一项使用定量ct的1年随访研究 | 方超华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 
